■ 将着手对可能部位进行改进
■ 防止乘客被卡事件再次出现
四大应对措施
● 计划对所有轨交站的防踏空橡胶条开展排查和测量工作,对有条件的部位做进一步改进;
● 在确保列车安全运行的前提下,尽量缩小站台间隙;
● 研究快速处置措施;
● 进一步检查确保相关设施标识完好,做好宣传引导。

昨日,轨交7号线静安寺站,安装在站台与列车间隙的黑色防踏空橡胶条。早报记者 王辰 图
前天,在一名女乘客左腿卡入站台与列车间隙后,轨交2号线连夜全线排查各站台防踏空橡胶条,发现仅有一处橡胶条出现松动。
但地铁运营方并未就此作罢,接下来,上海地铁将全面排查站台间隙,并着手对可能的部位进行改进,尽量缩小间隙。
地铁专家则表示,根据列车运行特点,站台间隙要想缩小需提高站台、轨道、列车建造精度。
防踏空橡胶条承重有限 前天,轨交2号线东昌路站发生一女乘客腿部被卡站台与车门间隙事件。2号线在当天运营结束后,由维修人员兵分七路对全线防踏空橡胶条进行专项检查。
昨日,早报记者从运营方获悉,此次检查仅在龙阳路上行线发现一根橡胶条上有一个螺丝松动,立即进行了加固。运营方表示,各轨交站每个月都会对站台橡胶条进行例行检查,在对道床定期清洁时也会对橡胶条和屏蔽门进行维护。
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上海轨交站部分站台试点加装防踏空橡胶条,现在基本每个轨交站的站台都有。这种防踏空橡胶条应用于香港地铁的6条干线,上海当年就是借鉴香港的经验。
这种防踏空橡胶条的三分之二做成一格格的“齿状”。橡胶条有一定硬度,在一定情况下能够避免东西或者乘客掉入缝隙,同时不影响列车运行中的正常摆动。
但是,地铁运营方表示,橡胶条只有一端固定于站台,承重能力有限,如果乘客一只脚踏上去,全身重量都集中在上面,就会有掉入缝隙的危险。因此,地铁运营方建议乘客在进出车厢时看清脚下,不要低头看手机,往前跨一步,尽量避免踏在橡胶条上,以免发生意外。
语音灯光提示效果不佳
除了安装防踏空橡胶条,地铁运营方在去年还试点通过语音提醒和安装“光带”的方式,提醒乘客注意站台间隙。
昨日,早报记者察看了部分试点车站。
轨交8号线中兴路站站台为曲线形,部分间隙较大,在这些间隙较大部分的屏蔽门上都安装有语音提示器,不间断提醒乘客“上下车请注意间隙和落差”。但是,在列车进站后,轨交站广播、车厢广播和列车噪音会掩盖语音提示,上下车的乘客很难听到。
在轨交4号线上海体育馆站,一个个提示灯安装于防踏空橡胶条下方,当列车进站、车门打开两秒钟后,这些提示灯自动开启形成“光带”,照亮站台与列车间的缝隙。
地铁运营方称,这两种提示方法的效果均不显著,还有乘客反映“光带”刺眼,因此没有进一步推广。在尽力改进安全技术环节的同时,地铁运营方希望乘客在上下车时留意列车与站台之间存在一个“危险地带”,不要推挤,尽量跨过防踏空橡胶条。
缩小间隙需多方面着手
昨日,轨道交通专家、同济大学教授孙章分析说,基于硬件设施不能碰触到车体的原则,站台与列车之间必须要留一定空隙。根据建造标准,这个缝隙要控制在10厘米以内。要想尽量缩小这个间隙,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除了提高轨道、站台的建造精度,还要掌握列车运行数据以了解其运行时需要的“限界”,这个“限界”类似于列车晃动达到的边界,不能有其他设施碰触到。
孙章强调,除了上述原则性的限定,站台间隙具体到各站情况不同,曲线站台的间隙就要留得宽一些。为适应不同型号车型安全通过,这个缝隙也要略宽。为了提高安全防护,各国轨交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安装防踏空橡胶条就是其中一种。
昨日,也有网友讨论说,由于上海轨交客流屡创新高,人多已经成为安全的最大隐患之一,想避免卡腿之类的意外事故,一方面需要地铁运营方加强减少隐患的硬件建设,需要政府扩大轨交等公共交通工具运输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乘客讲文明排队上下车,并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如不边看手机边上下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