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事故中脱落的液氨管路系统管帽。截屏图
液氨
液氨,又称为无水氨,是一种无色液体,有强烈刺激性气味。氨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为运输及储存便利,通常将气态的氨气通过加压或冷却得到液态氨。
它是一种常用的致冷剂。液氨在工业上应用广泛,而且具有腐蚀性,且容易挥发,所以液氨在储存和运输时较容易发生事故。

8月31日,宝山大场医院,从江苏连云港来翁牌冷藏公司打工的伤者李燕正在病床上休息。早报记者 刘行喆 图
上海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8·31”重大事故的救援善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据市卫生计生委昨天中午披露,25名受伤人员经过积极有效救治,目前生命体征均为平稳。
据查,翁牌冷藏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6年10月,主要从事冷冻冷藏加工、冷冻产品仓储、冷冻产品配送等业务,冷冻能力为150吨/天。
据调查,有关部门已初步认定“8·31”重大事故直接原因,系公司生产厂房内液氨管路系统管帽脱落,引起液氨泄漏,导致企业操作人员伤亡。目前,事故调查组现已对厂房建设、设备安装、日常监管等展开调查,并委托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对相关设备设施进行技术鉴定。
现场还原:
老工人救了20多人
前日12时20分许,早报记者在现场看到,身着防护服的消防员约十几分钟就换一批进厂救人,出来的这批消防员赶紧往身上浇水。据目击者介绍,刚开始进去的一批消防员出来后吐得很厉害。
女工小董介绍,该工厂主体大楼共有8层,一楼为车间,上面都是冷库。一楼的车间被中间的过道一分为二,各有一个单冻机流水线,每个流水线要三四十个工人,分工合作用单冻机把鱼虾等食品冷冻然后包装。出事的就是与单冻机相连的液氨管道。
男工小周是最早从出事车间逃出来的人之一。小周上个月刚跟姑姑、姑父一起来到该厂,就在生产线上包装食品。事发前,小周的姑父拿推车来运货,叫他帮忙推一下车。就在小周转身后突然听到“嘭”一声闷响,他回头看见一片白茫茫,鼻子立刻闻到刺鼻的味道。此时,小周的姑父一把抓住他手腕,喊着“爆炸了,快跑”。小周和姑父一口气冲到厂门口,再回头一看,一名年纪大的男工友和一名年纪轻的女工友也逃出来,两人满脸都是血,女工友摇摇晃晃冲出大楼就扑倒在地,肤色发紫。
而那位年纪较大的男工人自己受伤还不忘提醒其他人逃命。临时工陈阿姨回忆说,在这个事发车间外面还有一个工作间供临时工剥虾。没多大一会儿,就看到俩年轻人一溜烟奔出去,这老工人跟在后面出来,一只手捂住嘴和鼻子,一只手冲他们拼命摆。陈阿姨先看到他脸上都是血,还以为是有人打架了,再听到这老工人说“快跑”,就赶紧和其他人一起往外跑。陈阿姨说,多亏这老工人提醒,做临时工的20多人才那么快跑出来,“要是闻到味再出来,那可就晚了。”
后续救援:
伤员多为呼吸道灼伤
跟主体大楼挨着的则是四层楼的员工宿舍,由于该厂24小时运转,一些夜班工人下班后都在宿舍休息。液氨泄漏后很快就飘到了宿舍区,一些已经起床的工人闻到了味道。
在该厂做清洁工作的王阿姨回忆称,当时她已经起床,正准备去食堂吃饭,闻到味道后想开门关一下走廊的窗户,被浓烈的刺鼻味道呛了回去,喉咙一直痛,头也晕。之后不敢出门,等待有人来救援。很快,有消防人员上楼挨个敲门,让大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闭起眼睛,手拉手跟着消防员走下楼。也有些男员工胆子大的,闻到味道后则直接从四楼跳到隔壁工厂的屋顶,再下楼逃生。
伤员被随后赶来的救护车送往医院。初期,大多数伤员被送往附近的大场医院。据大场医院负责人介绍,先后有35名伤员送来该院治疗,其中13人入院后医治无效死亡,其他伤员中,还有3人伤情较重,被转送到同济医院和长海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伤员多为吸入氨气后造成的呼吸道灼伤,同时体表也伴有烧伤。
当日另有两人转院后死亡。昨日,市卫生计生委披露,25名受伤人员经过积极有效救治,目前生命体征均为平稳。而其他因吸入部分氨气而有头晕、喉咙疼等症状的工人,会在统一安排下乘车到大场医院接受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