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建议设小微企业违约率数据库
东方早报记者 - 张飒
“2013年上海小微企业贷款新增1097亿元,其中投向科技型的小微企业贷款不足百亿。”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20日出席上海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大会发言时称,建议通过建立完善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创新风险分散机制、建立公共型存款配比制度、推进信息共享机制等6项机制,来破解科技型和现代服务业的小微企业融资信息不对称等融资难题。
促信用贷款合理定价
尽管多个地方政府都有针对小微企业贷款的财政补贴方案或风险补偿方案,廖岷建议,这类财政补贴补偿政策可以针对科技型和现代服务型企业的信用贷款产品予以倾斜,比如提供提高风险补偿比例、扩大补偿范围、在针对小微贷款的财政奖励中加入信用贷款的占比指标等。
上海在2011年建立的小微企业风险补偿基金,2012年,通过奖励的形式对26家商业银行发放了7731万元,2013年实际支出的坏账风险补偿基金升至3.9亿元。
在此基础上,廖岷进一步建议,监管部门应牵头建立小微企业违约率和损失率数据库,为信用贷款的市场定价提供依据,在条件成熟以后,推出以信用贷款为基础的衍生品,进一步分散相关风险。
“如果上海能先行创新,构建从信用贷款到信用保险以及信用衍生品的产品全链条,这一以当前全国银行体系百万亿元规模的信用风险资产为基础的潜力巨大市场,完全可以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廖岷说
纳入财政存款招标评价
为撬动商业银行投放科技型企业信用贷款的动力,廖岷还提出了公共性存款配比制度。
简单说来,就是根据银行对某个区的科技型和现代服务型小企业的贷款支持程度和支持规模来配比财政存款,将这两类企业信用贷款纳入财政存款招标评价体系中,通过指标权重去影响银行的信贷投放行为,规模大、支持深的银行可以相对优先获得更多的财政存款,由“报价高者得”改为“贡献高者得”。
在上海,松江等部分区县已试点了这种方法,市级财政资金也在2013年将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廖岷建议可以扩大范围,并进一步加大科技型小企业信用贷款的得分权重。
廖岷还建议,市级层面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借鉴自贸试验区的经济,运用信息公示和共享等手段,将全市企业登记备案、年度报告、知识产权、发明专利及相关的抵质押情况等,通过市场主体的信用信息系统予以公示。
将科技型企业的信用贷款的发放作为市属商业银行的干部考核指标也在廖岷的建议之列。
2014/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