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保险交易所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上海保险交易所课题组组长、复旦大学经济学院保险研究所所长徐文虎强调。
借鉴英国劳合社、纽约巨灾风险交易所、荷兰共保市场、新加坡再保险市场等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有关课题组经过两年立项研究,提出了筹建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方案,目前该方案已上报国务院。
早在几年前,上海保险理论界就构建中国保险交易所展开了专题研究。2009年12月,上海市金融服务办与复旦大学保险研究所组成了《中国保险交易所建设研究》联合课题组。在2010年6月的“2010陆家嘴金融论坛”上,作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环节,上海宣布将筹建中国第一个保险交易所,旨在强化再保险市场服务,并在此基础上服务于保险资产和保险资产衍生品交易。
一个有意思的小插曲是,在上海高调宣布将筹建保险交易所之时,一家名为“北京保险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底在北京悄然注册成立。不过事后发现,此保险交易所非彼保险交易所。北京保险交易所核定经营的范围包括提供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交易的场所和服务以及信息咨询、会议服务等内容,有点类似于保险产品交易的超市,并非创新型的保险交易所。此外,北京保险交易所的设立事先未经保监会审批,仅由北京市工商局核准。
而上海筹建中的保险交易所,据徐文虎介绍,为实体场内交易,参与者将以寿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以及保险中介公司为主。按照初期的规划方案,保险交易所将为再保险、重大项目财产险、责任保险、团体类人身保险、保单转让、保险衍生品等提供场内集中交易平台,待成熟之后适时推进建立保险资产及保险资产衍生产品市场,参与开发风险证券化产品,如巨灾债券、保险衍生品等,将保险市场风险向证券市场分散和转移。此外,交易所还有望涵盖保险精算、财务以及经纪、公估等中介机构信息,为保险外包提供服务。
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此前曾表示,原则上支持在上海筹建保险交易所。他还表示,作为创新性的组织形式,“保险交易所”其基础和条件是具备风险对冲机制、以统一IT技术作为支撑的交易平台,另外要提供财务结算、保险理赔的统一服务方式以及标准化流程。
筹建保险交易所,有专家对其运营模式、保险标的和法律环境提出了疑虑。也有业内人士对入场交易的需求提出了质疑,“对于已经拥有固定渠道、市场格局的保险公司和承保能力有余的再保险公司,他们是否愿意花钱买席位入场交易?保险中介公司是否愿意把手头好的业务拿出来交易呢?”“上海成立保险交易所,那么北京、深圳、重庆等各地是否都可以成立保险交易所呢?”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庹国柱反问道。
美国也曾探索建立保险交易所,但并未成功。成立于1980年的纽约保险交易所,绝大部分是再保险业务,直接业务极少。由于只追求业务数量,忽略了业务质量,造成了高赔付率,到1986年已有5家承保组合宣布破产,到1987年开始停止接受新业务和续保。据说有些债务至今尚未偿清。不过有消息称,纽约保险交易所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准备重新开业。
面对质疑,徐文虎承认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模式还不成熟,“具体实施方案以及发展模式等都有待下一步论证确定。”
另外,在他看来,上海保险交易所的意义也是显而易见的:一是开创了我国保险业场内、场外交易并存局面;二是支援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战略;三是降低保险交易成本,对保险市场的发展和规范都具有积极意义。 |